一、行业整体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行业整体呈现"微降趋稳"态势,出口韧性在压力中逐步显现。据海关统计数据,1-6月我国服装(含衣着附件)累计出口734.6亿美元,同比微降0.2%,降幅较前期持续收窄,反映行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的调整成效与内在韧性。
行业运行呈现显著的"量增价跌"特征。上半年服装出口数量达171.7亿件,同比增长8.7%;出口平均单价为3.5美元/件,同比下降7.9%。
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表现呈现结构性差异,产业链上游韧性更强。上半年纺织品出口705.2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速显著高于服装出口。
二、主要出口市场分析
传统市场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传统市场呈现"欧盟领跑、美国承压、日本平稳"的显著分化格局。从整体规模看,我国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美加欧英日澳新)出口合计4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3%,但内部各市场表现差异显著。
欧盟市场
1-6月,中国对欧盟服装出口额达1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占出口总额的18.7%,领涨主要传统市场。
美国市场
1-6月,中国对美服装出口153.4亿美元,同比下降3.6%,占出口总额的20.9%,仍是份额最高的传统市场。
新兴市场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新兴市场呈现显著的"分化增长"特征,不同区域表现差异明显。其中,拉丁美洲和非洲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拉丁美洲
48.7亿美元
同比增长13.8%
非洲
42.6亿美元
同比增长12.3%
东盟
66.3亿美元
同比下降15.9%
三、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大类产品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大类产品出口呈现"梭织略增、针织微降"的整体格局,两者均延续"量增价跌"的运行趋势,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
梭织服装
- 出口额:311.1亿美元(+0.5%)
- 出口数量:71.2亿件(+7.5%)
- 出口单价:下降6.5%
针织服装
- 出口额:330亿美元(-0.9%)
- 出口数量:116.8亿件(+8.1%)
- 出口单价:下降8.3%
细分品类分化
细分品类分化显著反映了消费需求变化与市场竞争格局差异。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出口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不同品类表现分化。
增长品类
- 毛衫:+10%
- 大衣/防寒服:+5.8%
- 裤类:+6.2%
- 衬衫:+0.7%
下降品类
- 连衣裙/半裙:-6.2%
- 内衣/睡衣:-5.8%
- 针织T恤衫:-11.4%
- 胸衣:-11.1%
四、政策与外部环境影响
国内政策支持
国内政策对服装外贸行业的支持体系呈现多维度协同特征,涵盖税收优化、产业升级、新业态培育及贸易便利化等关键领域,为行业出口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税收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针对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推出"离境即退税"政策,明确纳税人在货物报关离境后即可申报出口退(免)税。
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维持13%的稳定水平,政策依据明确且办理流程规范。
国际政策风险
当前国际政策风险呈现"短期暂缓、长期不确定"的显著特征,对中国服装外贸行业构成多维度挑战。
关税政策
中美经贸会谈达成的90天关税暂缓协议(覆盖美方24%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为企业提供了短暂缓冲期,暂缓期限至2025年10月底。
区域关税政策
美国对越南加征20%对等关税,短期内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压力。
绿色政策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虽未直接覆盖服装产品,但其过渡期要求进口商报告化纤等上游材料的隐含碳排放。
五、未来趋势展望
2025年下半年中国服装外贸行业大概率延续"弱复苏、高波动"态势。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0%,为需求端提供基础支撑,但美国关税政策延期的不确定性仍为主要风险点。
市场多元化
拉美地区2025-2029年服装市场年增长率预计达2.93%,RCEP政策效应释放也为区域市场拓展提供机遇。
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在设计效率提升、供应链协同等环节的应用,以及区块链技术在溯源体系中的实践,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运营转型。
绿色创新
绿色生产技术加速落地,无水染色技术可降低能耗42%,获品牌商溢价采购承诺;再生聚酯纤维使用量已增长至200万吨。
行业建议
建议企业聚焦"新兴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三大方向,加强政策风险预警与供应链弹性建设,通过多元化布局与技术升级应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风险等不确定性挑战。
一、行业整体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行业整体呈现“微降趋稳”态势,出口韧性在压力中逐步显现。据海关统计数据,1-6月我国服装(含衣着附件)累计出口734.6亿美元,同比微降0.2%,降幅较前期持续收窄,反映行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的调整成效与内在韧性。
行业运行呈现显著的“量增价跌”特征。上半年服装出口数量达171.7亿件,同比增长8.7%;出口平均单价为3.5美元/件,同比下降7.9%。这一现象表明,我国服装出口通过扩大出口规模对冲价格下行压力,背后可能源于国际市场成本竞争加剧,或产品结构中低附加值品类占比偏高,导致价格竞争力依赖数量扩张而非价值提升。
从月度波动来看,行业出口受季节性与政策因素影响明显。1-2月受春节假期因素扰动,出口规模波动较大;3月起出口运行趋于平稳,当月增长或与部分企业为规避潜在关税调整风险而采取的“抢出口”行为相关;5-6月在中美关税暂缓政策“窗口期”推动下,出口分别实现3.0%和1.1%的增长,但需警惕短期订单集中释放后可能引发的需求透支风险,政策红利消退后出口增速或面临回调压力。
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表现呈现结构性差异,产业链上游韧性更强。上半年纺织品出口705.2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速显著高于服装出口;而服装作为终端消费品,出口734.6亿美元,同比微降0.2%。这一差异显示,纺织品作为中间品,凭借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需求和产业链配套优势,成为支撑纺织服装整体出口的重要力量,而终端服装产品则面临更为直接的外部需求疲软与竞争压力。
二、主要出口市场分析
传统市场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传统市场呈现“欧盟领跑、美国承压、日本平稳”的显著分化格局。从整体规模看,我国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美加欧英日澳新)出口合计4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3%,但内部各市场表现差异显著[1]。
欧盟市场表现突出,成为拉动传统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1-6月,中国对欧盟服装出口额达137.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占出口总额的18.7%,领涨主要传统市场,有效对冲了美国市场下滑的负面影响[2][3]。这一增长态势可能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欧盟经济复苏带动终端消费需求回升,1-5月欧盟服装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1.4%,与中国对欧出口增速基本匹配,验证了需求端改善的支撑作用;二是RCEP关税优惠政策的落地,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服装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1]。分品类看,针织产品对欧盟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出口额7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75%,1-5月中国针织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中的份额较去年同期提升2.09个百分点,显示出中国供应链在该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4]。
美国市场则面临显著压力,出口持续下滑。1-6月,中国对美服装出口153.4亿美元,同比下降3.6%,占出口总额的20.9%,仍是份额最高的传统市场,但增长动能明显不足[2][3]。关税政策冲击是导致出口下滑的主因,美国政府连续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加征关税,并取消对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关税豁免,直接削弱了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5]。从月度数据看,政策影响的敏感性尤为突出:4-5月出口同比降幅扩大至约20%,6月虽收窄至8.6%,但整体下行趋势未改[2][6]。更值得关注的是,东南亚国家的替代效应持续显现,1-5月中国服装在美国进口市场中的份额降至17.2%,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而越南以17.9%的份额首次超越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服装进口来源国[5]。越南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及部分品牌产能转移(如耐克、露露乐蒙在越产能占比分别超50%和42%),正在逐步侵蚀中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5]。
日本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依然较高。1-6月,中国对日本服装出口54.9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出口总额的7.5%,增速虽温和但稳定性突出[2][3]。分月度看,6月当月对日出口同比增长6.9%,显示出需求端的韧性[6]。尽管中国服装在日本市场的整体份额有所下滑(1-5月针织产品份额降至49.76%),但针织产品出口额仍实现4.17%的增长,达30.05亿美元,反映出日本市场对中国中高端服装供应链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替代[4]。
此外,英国作为欧盟外的重要发达市场,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1-6月,中国对英服装出口24.9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显著高于其他传统市场,成为西方发达经济体中除欧盟外的另一亮点,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市场的分化格局[1][2]。
新兴市场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新兴市场呈现显著的“分化增长”特征,不同区域表现差异明显。其中,拉丁美洲和非洲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引擎,反映出中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积极成效。具体来看,1-6月我国对拉丁美洲出口服装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占新兴市场出口总额的6.6%;对非洲出口4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比5.8%,两大区域持续贡献增量,成为拉动新兴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1][6][7]。拉美市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其时尚产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该地区电商交易额达4380亿美元,复合年增速连续三年超35%,2025年服装市场收益预计达1016.9亿美元,其中女装细分市场规模将达486.2亿美元,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性价比认可度及品牌忠诚度较高,进一步支撑了出口增长[8]。
东盟市场表现则呈现“终端出口下滑、中间品增长”的分化态势。1-6月我国对东盟服装出口66.3亿美元,同比下降15.9%,其中终端服装出口下降21.8%,但中间品(纱线面料)出口实现增长,部分数据显示同比增长8.6%[2][6]。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在东南亚纺织产业链中仍扮演关键原材料供应商角色,区域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尽管终端成品出口受当地产能提升等因素影响有所下滑,但中间品出口的增长表明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性依然紧密[9]。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作为中国服装外贸的核心市场,上半年整体出口313.4亿美元,同比下降3.9%,但占中国服装出口总额的比例仍达42.7%,核心地位未发生动摇[1][7]。细分区域中,中亚五国、海合会六国等出口下滑较为明显(中亚五国下降26.3%,海合会六国下降5.6%),而俄罗斯市场相对稳定(下降1.6%)[2][6]。未来需重点关注中亚、中东等潜力区域,通过海外仓建设(如天门推进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海外仓)及供应链合作大会等平台,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推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深度开拓。
三、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大类产品表现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大类产品出口呈现“梭织略增、针织微降”的整体格局,两者均延续“量增价跌”的运行趋势,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差异。
梭织服装出口实现小幅增长,1-6月出口额达311.1亿美元,同比微增0.5%;出口数量71.2亿件,同比增长7.5%;出口单价则下降6.5%[1][2][6]。其增长主要依赖大衣/防寒服、裤类等功能性、刚需类产品的拉动,显示此类产品在外部环境波动中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针织服装出口则略有下滑,同期出口额330亿美元,同比下降0.9%;出口数量116.8亿件,同比增长8.1%;出口单价下降8.3%,降幅显著大于梭织服装[1][2][6]。针织品单价降幅更大,反映出以T恤、内衣为主的针织服装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东南亚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可能是导致其价格承压的重要因素。
尽管梭织与针织服装均呈现“量增价跌”趋势,但针织服装在出口金额和单价降幅上的表现弱于梭织,显示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压力和需求结构存在差异。此外,衣着附件出口保持平稳增长,1-6月出口额达69.8亿美元,同比增长0.7%[1][2][6]。
细分品类分化
细分品类分化显著反映了消费需求变化与市场竞争格局差异。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出口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不同品类表现分化。增长较快的品类中,毛衫出口增长10%,大衣/防寒服增长5.8%,裤类增长6.2%,衬衫增长0.7%,手套增长1.8%。其中,毛衫的高增长可能受益于冷冬天气带来的保暖需求提升以及个性化设计趋势的推动;大衣/防寒服的增长则体现了功能性服装需求的上升,反映出消费者对服装实用性与防护性的重视。在针织细分品类中,起绒织物(+11.07%)和针织衬衫(+18.45%)也表现突出,或因其面料特性与设计创新获得市场青睐。
与此同时,部分品类出口出现明显下降。连衣裙/半裙出口下降6.2%,内衣/睡衣下降5.8%,针织T恤衫下降11.4%,胸衣下降11.1%。这些下降品类多为技术门槛较低的基础款产品,面临东南亚国家的较强替代效应,导致出口竞争力减弱,出口单价下滑明显,如针织T恤出口单价同比下降13.3%。
从长期发展来看,高附加值品类展现出较强增长潜力,成为未来行业关注的重点。运动服饰代工领域毛利率维持在24-26%的高位,其中瑜伽裤、冲锋衣等专业品类代工需求年增速超过30%;高端商务装领域,采用抗皱、抗菌等功能性面料的订单量实现40%的复合增长;附加值较高的便服套装和衬衫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1.9%和2.1%。这些品类的增长趋势表明,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是推动服装外贸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
四、政策与外部环境影响
国内政策支持
国内政策对服装外贸行业的支持体系呈现多维度协同特征,涵盖税收优化、产业升级、新业态培育及贸易便利化等关键领域,为行业出口增长提供坚实保障。其中,税收政策的精准发力尤为显著,国家税务总局针对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海关监管方式代码“9810”)推出“离境即退税”政策,明确纳税人在货物报关离境后即可申报出口退(免)税,未实现销售的货物可预先办理出口预退税(业务类型代码:HWC-YT),后续根据实际销售情况核算税款。该政策通过缩短退税周期(较传统模式减少约3-6个月),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尤其降低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优化现金流管理效率。政策同时规范了申报要求、核算期(税务机关办结出口预退税的次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及备案单证等操作细则,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执行指引。
地方实践与政策落地的协同效应进一步验证了政策有效性。以湖北天门为例,当地通过构建“纺纱织造—面辅料—成衣加工—电商营销—跨境物流”完整产业链,结合“离境即退税”政策与海外仓模式,实现“政策+业态”的深度融合。2025年上半年,天门服装电商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30%,90%的出口企业采用海外仓模式,退税政策加速资金周转与物流时效提升形成共振,成为“政策赋能新业态”的典型案例。
在产业升级层面,政策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国家发改委2024年专项安排200亿元纺织产业升级基金,重点扶持3D编织、无水染色等54项关键技术研发;工信部《纺织行业“十五五”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8年培育50家数字化标杆企业,对智能制造投资给予最高15%的税收抵免优惠。叠加“两重”“两新”政策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为服装外贸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提供资本与技术支撑。
出口退税基础政策与环保导向形成长效保障。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维持13%的稳定水平,政策依据明确且办理流程规范,为企业提供可预期的税收环境。同时,政府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加强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通过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结合,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贸易便利化与市场拓展政策进一步强化支持力度。RCEP协议通过降低关税、简化海关程序(如电子化贸易单证系统)及优化供应链协同(如联合采购平台),为纺织服装出口提供制度性便利;21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签署的“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则通过关税减免等政策红利,为广州等时尚产业集群开拓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此外,第137届广交会对出口展参展企业按50%减免展位费,直接降低企业拓市场成本,助力外贸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从政策效果看,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受政策拉动作用显著,头部企业如361度电商渠道增长45%,天门服装电商交易额增长30%,均高于传统外贸增速,显示“离境即退税”等政策对中小跨境电商的赋能成效。未来需进一步通过对比跨境电商出口增速与传统外贸增速的差异,量化评估政策对行业整体出口的拉动效应,同时关注政策执行中的核算期管理、备案单证合规性等细节问题,持续优化政策落地效能。
国际政策风险
当前国际政策风险呈现“短期暂缓、长期不确定”的显著特征,对中国服装外贸行业构成多维度挑战。短期内,中美经贸会谈达成的90天关税暂缓协议(覆盖美方24%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为企业提供了短暂缓冲期,暂缓期限至2025年10月底,但中国服装产品面临的关税水平仍显著高于其他主要出口国,且历史经验显示美方政策反复性较高,可能导致企业延续“抢出口”后订单透支的周期性循环[4]。
区域关税政策调整带来双重影响。美国对越南加征20%对等关税,短期内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压力,但长期可能引发产业链向更低成本地区转移的风险。例如,孟加拉、埃塞俄比亚等国凭借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可能成为部分品牌供应链重构的替代选择,而孟加拉自身也面临美国关税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4]。此外,美国于2025年7月31日发布针对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对等关税清单,主要服装出口国税率介于10%-41%,其中老挝、缅甸高达40%,印度、突尼斯为25%,这一政策可能加剧全球服装贸易格局的动荡,间接影响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6]。
关税壁垒的叠加效应进一步挤压出口空间。截至2025年5月初,美国对纺织服装累计加征关税已达145%,叠加基础关税和301关税,部分服装产品对美关税高达180%;同时,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待遇(自8月29日起生效),并对跨境小包裹加征120%关税或实施计件纳税,对中小微企业及跨境电商经营者造成显著冲击。此外,美国对转运商品征收40%额外关税,试图遏制通过第三国规避关税的行为,这一措施可能迫使企业重构供应链布局[4]。
非关税壁垒与绿色政策压力逐渐显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虽未直接覆盖服装产品,但其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要求进口商报告化纤等上游材料的隐含碳排放,2026年正式实施后需购买并清缴CBAM证书,这将间接推高服装出口成本,倒逼企业加速绿色转型,例如采用再生纤维、优化低碳生产工艺[5]。此外,美国《2024年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导致新疆棉制品出口下降23%,对柬埔寨原产地规则的修改也造成2023年相关企业出口损失12亿美元,此类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贸易环境的复杂性[9]。
整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国际政策风险呈现多维度扩散态势,关税波动、原产地规则调整、绿色壁垒及地缘政治冲突共同推高贸易成本与供应链不确定性,中国服装外贸企业需在短期应对与长期战略转型中寻求平衡[2]。
五、行业竞争格局
国内区域竞争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国内区域竞争呈现“东部优化、中西崛起、南北分化”的显著态势,区域发展格局加速重构。
东部地区凭借产业升级持续巩固优势地位,长三角与珠三角合计贡献全国73.5%的服装加工产值,东部地区出口金额占全国总量的79.4%[2][9]。其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表现突出,1-6月服装出口额分别达181.9亿美元、94.1亿美元和92.0亿美元,同比增长7.4%、3.4%和10.7%,增速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5%)[1][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升级对冲成本压力:浙江通过数字化工厂提升生产效率,山东聚焦功能性面料研发增强产品竞争力,江苏则依托完善产业链实现稳中有进,共同推动东部地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然而,东部部分省份传统优势弱化导致增长分化。广东作为传统出口大省,1-6月出口额99.4亿美元,同比下降9.9%,主要受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影响;福建出口降幅达16.2%,反映其传统加工贸易模式竞争力减弱[1][6]。新疆出口额60.0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地缘政治风险对其外向型产业造成显著冲击。
中西部地区依托成本优势与政策红利实现快速崛起,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2024-2025年,中西部服装加工产能年均增速达9.8%,其中湖北、四川两省产能增速高达12.4%[9]。出口数据显示,湖北(+19.2%)、广西(+16.7%)两省增速领跑全国,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6]。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承接东部订单转移,如湖北天门纺织服装产业从零散作坊向园区化集群演进,市场主体从1000家增至7000家,带动16万人就业;二是依托跨境电商开拓新兴市场,广西凭借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出口快速增长,湖北则通过签署纺织服装电商产业协同发展协议,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分销网络。
南北分化格局进一步凸显。北方省份中,山东以10.7%的出口增速成为东部优化的典型代表,而河北出口同比下降10.8%,反映北方地区内部产业基础差异;南方省份中,广东、福建等传统出口强省增长乏力,而湖北、广西等中西部省份则实现跨越式增长,形成南北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双重分化态势[1][6]。
展望未来,国内区域竞争格局有望向“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全球分销”的协同模式演进。东部地区将进一步聚焦设计研发与品牌运营,如浙江数字化工厂、江苏产业链整合能力持续强化;中西部依托劳动力与土地成本优势,加速形成规模化制造基地,湖北、四川等省份产能扩张趋势明确;同时,广西、广州等地区借助跨境电商与物流枢纽优势(如广州全方式货运量为深圳的2倍、香港的4倍),构建覆盖全球的分销网络,推动区域间分工协作深化[8][9]。
国际竞争对手表现
2025年上半年,全球服装外贸市场的国际竞争对手呈现“孟加拉领跑、越南稳健、印度追赶”的差异化格局。从出口增速来看,孟加拉国以16%的同比增幅位居前列,越南保持12.7%的稳健增长,印度则以8.9%的增速处于追赶态势[3][6]。
孟加拉国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长期的低成本优势及欧盟普惠制待遇。尽管2024年受政治动荡、洪水及能源短缺等问题影响出口受阻,但2025年通过低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改善及政治环境稳定,其服装出口快速恢复,1-5月出口额达195亿美元[6]。低成本劳动力与欧盟市场的关税优惠形成叠加优势,使其在中低端服装品类中具备较强竞争力。
越南则凭借产业链完整性与关税优势的结合实现稳健增长。截至2025年,越南已签署并生效16个自贸协定,覆盖60多个国家,在美、欧、日等主要市场享受零关税待遇[5]。2024年其纺织服装出口额达440亿美元,美国市场占比38%;2025年1-5月出口额进一步增长至142.7亿美元,且在关键市场份额上实现突破——同期越南占美国服装进口份额达17.9%,首次超过中国的17.2%,成为美国第一大服装进口来源国[1][6]。此外,越南正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推动可持续与数字化转型(如2025越南国际服装纺织技术展),目标将2025年出口额提升至470-480亿美元,显示其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着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印度的追赶态势则受限于基础设施瓶颈,1-5月出口额79.3亿美元,增速相对较慢。尽管印度在欧美市场享有一定准入便利,且受益于美国从中国转移的采购订单,但其产业链配套能力与物流效率不足,制约了增长潜力的释放[6]。
对比中国与越南的表现,2025年1-5月中国服装出口同比微降0.2%,而越南增长12.7%,这一增速差反映出中国在中低端市场的成本优势持续弱化。部分国际品牌如H&M已将基础款T恤订单全部转移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9]。然而,中国在高附加值领域仍具竞争力,例如申洲国际在功能性运动服代工领域的技术优势。未来,中国需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在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构建差异化壁垒,以应对国际竞争对手的持续挑战。
六、成本与供应链动态
成本结构变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行业成本端呈现“原材料波动加剧、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的双重压力,对企业盈利能力构成显著挑战。
原材料方面,棉花价格上半年经历“探底回升”的剧烈波动。4月国内棉花价格跌至六年低位13527元/吨,随后受多重因素推动逐步回升,6月底3128B级棉价回升至15154元/吨,中棉价格指数截至7月11日进一步攀升至15266元/吨,较年初累计上涨591元/吨,近一月涨幅达482元/吨。这一波动反映了市场对中美关税谈判进展、全球需求预期变化及国内供应端的综合反应:6月中美伦敦经贸磋商达成框架协议提振市场信心,叠加棉花商业库存消化较快、进口量持续大幅回落及新疆棉区高温天气引发的新棉供应紧张预期,共同推动棉价在月末期现货价格涨至全月最高。关税政策变化进一步加剧原材料成本不确定性,美国加征关税导致进口美棉成本上升,2025年上半年中国棉花进口总量预计较2024年同期减少120万吨,进口结构发生显著调整,巴西棉占比升至57%,美棉占比则下降至20%。棉纱价格同步承压,6月国产32支纯棉纱均价20321元/吨,同比下跌2108元,进口32支纯棉纱月均价20989元/吨,同比下跌1916元,原材料价格波动与终端需求不足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压缩了中小纺服企业的利润空间。
劳动力成本方面,国内与东南亚地区均呈现刚性上涨趋势。东南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能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成本优势有所削弱:柬埔寨服装工人最低工资自2025年1月起上调至208美元/月(约1500元人民币),实现连续12年加薪,与国内广东二类地区2080元/月的最低工资标准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东南亚凭借关税优势仍对部分企业具有吸引力。国内劳动力成本虽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约10元/小时,发达国家30-50元/小时),但“用工难”问题持续推高企业人力成本,且劳动力效率差距显著,国内企业人均产值仅为发达国家的约十分之一,进一步放大了劳动力成本压力。
成本上升与出口价格下行的双重挤压,导致行业利润率显著下滑。2025年一季度,服装行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03%,高于营业收入增速0.73个百分点;1-5月国内纺织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3.95%;1-6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92%,营业收入利润率降至3.70%,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2]。在此背景下,企业需通过期货套保等金融工具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如头部企业将原料成本波动控制在±5%),并探索集中采购(可降低10%-20%原材料成本)、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40%)及精益管理(降低生产成本15%以上)等方式缓解成本压力,但中小微企业受限于资金与技术能力,生存压力尤为突出。
供应链创新案例
供应链创新作为中国服装外贸行业破局的关键路径,呈现“技术升级+模式创新”双轮驱动特征,通过技术端的附加值提升与模式端的链路优化,有效对冲成本压力并增强市场响应能力。
技术升级方面,龙头企业聚焦材料研发与智能制造,实现产品附加值与生产效率的双重突破。材料研发领域,鲁泰纺织成功研发纳米级拒水面料,产品单价达到普通面料的8倍,显著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恒逸石化推出生物基聚酯纤维,使碳排放降低50%,推动绿色生产转型。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领域,申洲国际宁波数字化工厂实现人均产值提升40%;鲁泰纺织“5G+工业互联网”工厂将万锭用工降至15人,生产效率提升30%,同时引入腾讯优图AI视觉检测系统,缺陷识别率达99.5%,漏检率降至0.1%,大幅提升质量控制精度。绿色制造方面,华纺股份将印染废水回用率提升至75%,吨布水耗降至3吨,通过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成本。此外,浙江杭州萧山区企业应用AI服装设计师软件(30秒生成模特上身效果图)及全流程数智一体化系统(一键派发任务、计算产能),推动区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形成从“一滴油到一条线再到一件衣”的完整产业链,支撑纺织服装营收连续5年全国第一。
模式创新方面,海外仓与跨境电商模式重构渠道链路,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以天门服装电商为例,2025年上半年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30%,90%以上企业通过海外仓出海,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建成东盟、北美海外仓,并推进马来西亚、越南、日本、韩国等新海外仓建设,形成“纺纱织造—面辅料—成衣加工—电商营销—跨境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自建海外渠道的高门槛问题。合规管理创新成为供应链优化的重要补充,如Gonex推出全球薪资系统,自动同步柬埔寨“底薪+绩效+补贴”复合结构,AI合规助手可提前6个月预警政策变动;IRIS系统内置“薪资-社保-税务”联动模型,自动识别埃及14项法定补贴,降低跨境运营风险。
对比传统外贸45天以上的交货周期,以海外仓为代表的新模式通过缩短渠道链路,将响应周期压缩至7-15天,更好适应小单快反的市场趋势。未来,服装外贸供应链竞争将向“柔性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演进,具备全链路整合能力(如天门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浙江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溢价。
七、行业挑战与机遇
主要挑战
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外贸行业面临“价格竞争力弱化、外部风险加剧、盈利空间压缩”的三重挑战,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
价格竞争力弱化主要表现为量增价跌的结构性矛盾,反映出产品附加值不足导致的“以价换量”恶性循环。数据显示,上半年服装出口呈现“量增价跌”特征,出口单价同比下降7.9%,而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平均研发强度仅为1.8%,显著低于汽车产业4.2%的水平,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通过技术升级或设计创新提升溢价能力[9]。同时,国内消费者对高端服装价格接受度较欧美市场低30%,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空间,加剧了价格竞争压力[9]。
外部风险加剧对行业形成多重冲击。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主要风险来源,虽中国输美关税暂缓90天,但已造成订单透支,且当前关税水平仍高于其他出口国,叠加美国小额豁免政策全面取消,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压力[1]。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也抑制外需,IMF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0%,低于2024年的3.3%,终端需求疲软态势明显。此外,东南亚国家的替代效应持续增强,越南在美国市场份额已超过中国,其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优势,更在关税与贸易协定层面形成系统性竞争力,长期可能引发产业链外迁风险[4]。绿色供应链挑战亦不容忽视,欧盟碳关税即将实施,而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环保意识不足、法规标准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出口成本将进一步上升[1][5]。
盈利空间压缩成为行业普遍困境,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波动及库存压力共同侵蚀利润。上半年棉花价格经历剧烈波动,从13527元/吨探底后回升至15154元/吨,原材料成本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生产规划难度。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国内技术工人缺口达120万人,进一步推高用工成本。多重压力下,行业利润率降至3.7%,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2.92%,亏损面扩大至34.00%[3]。库存积压问题加剧盈利压力,部分企业如江南布衣存货同比激增32%,若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库存风险及折扣率上升。传统品牌转型阵痛明显,美邦、太平鸟等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进一步反映行业整体盈利困境。
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服装外贸行业的发展机遇集中在“市场多元化、模式创新、产品升级、政策红利”四大核心领域,各领域均呈现显著增长潜力与实践路径。
在市场多元化方面,新兴市场的崛起为行业提供了关键增量空间。其中,拉美地区凭借6.5亿人口基数及40%的电商渗透率,成为增长亮点,2025年上半年出口增速达13.8%;非洲市场则依托人口红利与供应缺口,同期增速达12.3%,电子支付覆盖率78%及12日达物流网络的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其吸引力[8]。与此同时,RCEP区域贸易红利持续释放,2025年中国对东盟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比提升至25%,同比增长6.8%;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额占比已近55%,孟加拉、波兰、南非等市场表现突出。发达经济体需求复苏亦构成重要支撑,美国、欧盟等主要市场进口需求逐步回升,为行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市场结构[1][7]。
模式创新领域,跨境电商与海外仓的深度融合显著降低了企业出海门槛。2024年跨境电商订单占比已从2020年的12%跃升至29%,直接推动柔性生产线投资增长34%[9]。以天门服装电商产业集群为例,2025年上半年交易额达300亿元,同比增长30%,其“跨境电商+海外仓+本地化运营”模式成为中小微企业拓展市场的典范。数字化技术进一步赋能模式创新,人工智能在设计效率提升、供应链协同等环节的应用,以及区块链技术在溯源体系中的实践,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运营转型[7]。
产品升级方面,绿色转型与功能性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绿色生产技术加速落地,无水染色技术可降低能耗42%,获品牌商溢价采购承诺;再生聚酯纤维使用量已增长至200万吨,推动可持续时尚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2000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3000亿美元[7][9]。功能性服装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达3800亿元,其中智能穿戴纺织品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增速,适老化服装品类增速超25%,运动休闲服饰市场规模达3200亿元,年增长12%[9]。生产端智能化改造同步推进,模块化智能吊挂系统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的38%提升至2030年的65%,申洲国际等企业的数字化工厂已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9]。
政策红利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RCEP框架下的关税优惠与贸易便利化措施(如海关程序简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显著降低区域贸易成本,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国内政策层面,出口退税加速办理、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退税政策落地,以及工信部与商务部联合开展的“优供给促升级”活动,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与市场拓展平台。此外,“双循环”战略推动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叠加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的原则性框架协议,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环境。
未来,行业需将上述机遇转化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本地化运营”模式深耕新兴市场,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设计与供应链效率,以绿色材料与功能性创新增强产品附加值,并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优化贸易结构,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八、未来趋势展望
2025年下半年中国服装外贸行业大概率延续“弱复苏、高波动”态势。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0%,为需求端提供基础支撑,但美国关税政策延期的不确定性仍为主要风险点。成本端方面,棉花价格重心或上移,下半年中国3128B级皮棉价格可能呈现先涨后跌再趋稳的态势,均价或达14417元/吨,较上半年上涨317元/吨,中美贸易磋商进展、美联储降息预期及国内宏观向好政策或对棉价形成提振[5]。
行业投资增长27%,显示企业对转型升级的信心,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如模块化吊挂系统)、绿色技术(如无水染色)和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天门等地正加速推进马来西亚、越南、日本、韩国等海外仓建设,推动全球服装电商供应链中心建设,助力市场多元化布局。
长期来看,行业将呈现“三个分化”趋势。一是企业分化,龙头企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整合市场资源,中小微企业则向细分领域聚焦;全球产业格局或呈现东南亚主导中低端、中国掌控高附加值的特征,预计到2030年中国仍将保持28%的市场占比,主要依托2000亿规模的高端定制市场[9]。二是市场分化,高端市场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其份额从2018年的20%增长至2023年的30%,大众市场则追求极致性价比。三是产品分化,功能性与绿色产品溢价能力提升,基础款利润空间持续压缩;智能纺织品、可持续时尚成为主流,预计到2030年智能纺织品占比将超15%,绿色纤维实现全覆盖,产业用纺织品占比突破35%。
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关键驱动因素。技术突破方面,激光裁剪技术可缩短生产周期60%,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规上企业人均产值达42.6万元/年;数字化深化应用AI、AR/VR提升购物体验,区块链增强供应链透明度[9]。环保领域,再生纤维使用率已提升至18.7%,可持续时尚注重环保材料应用与生产流程透明化[9]。
基于上述趋势,建议企业聚焦“新兴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三大方向。新兴市场方面,拉美地区2025-2029年服装市场年增长率预计达2.93%,RCEP政策效应释放也为区域市场拓展提供机遇[2]。同时,需加强政策风险预警(如美国关税动态)与供应链弹性建设,通过多元化布局与技术升级应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风险等不确定性挑战。